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

功能性生物与合成血液制品研发进展:提升手术医学输血供应的新策略

时间:2025-04-28来源:广州血液中心作者:翻译:陈锦艳 广州血液中心 校对:欧阳剑 广州血液中心

在医学领域,稳定、可靠且高质量的血液供应对于维持任何医疗健康体系都至关重要。然而,全球事件(如COVID-19大流行)暴露了传统献血模式的脆弱性。美国平均每秒就进行一次输血,每天输血量高达36,000单位。然而,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等,当前的血液供应链可能不堪重负。例如,在COVID-19大流行期间,许多医疗诊所关闭,献血活动取消,导致献血量大幅下降,美国红十字会甚至宣布了国家紧急状态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替代方案,包括“移动血库”(walking blood bank,WBB)模型,该模型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血液收集;此外,还有从干细胞制造血液的技术,以及能够携带氧气的合成液体,如全氟化合物(Perfluoro-Chemicals,PFCs)和血红蛋白氧载体(Hemoglobin-based oxygen carriers,HBCOs)。

生物工程血液的突破:体外红细胞生成通过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红细胞,然而规模化生产存在诸多挑战。为应对这些挑战,涌现出多项关键技术。在细胞层面,永生化干细胞技术通过基因编辑维持细胞增殖能力,避免重复获取供体材料;在生产环境方面,生物反应器优化技术模拟骨髓微环境,结合生长因子(如促红细胞生成素)提升扩增效率,不过目前成本高达8000 - 15000美元/单位,远高于传统血液(240美元);在细胞处理上,成熟红细胞需去除细胞核,当前技术已实现99.4%的去核率,但大规模生产仍需改进。此外,合成血液产品也取得进展。PFCs作为惰性液体,氧溶解度是血浆的2倍,耐高温灭菌,但需乳化剂悬浮,可能引发免疫反应,俄罗斯的Perforan已获批用于临床。HBOCs分为细胞型和非细胞型,细胞型封装血红蛋白的纳米颗粒,降低游离血红蛋白的毒性;非细胞型通过交联或聚合血红蛋白分子提升稳定性,如Hemopure(美国)和HemO2Life(欧盟)。这类合成血液产品优势显著,无需血型匹配、可冻干保存,适合战场或灾区使用,但存在高血压和氧化毒性风险。

未来方向:研究重点将聚焦于降低成本(如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细胞因子)、开发通用供体(通过基因编辑或酶切技术消除红细胞抗原),以及构建三维骨髓模型以精准模拟体内微环境,优化红细胞生成信号通路。这些突破将推动生物工程血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,缓解全球血液短缺问题。

传统献血仍是主流,但生物工程和合成血液产品为紧急需求提供了可行替代方案。尽管规模化生产和安全性待完善,这些技术有望缓解未来血液短缺危机,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

翻译:陈锦艳 广州血液中心

校对:欧阳剑 广州血液中心  


Progress in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Biological and Synthetic Blood Products to Augment Transfusable Blood Supply in Operational Medicine

PMID: 40150720

DOI: 10.3390/bioengineering12030256

点击进入:英文原版PDF查询下载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