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背景与目的:用于输注的血小板(PCs)既可通过全血制备,也可通过血小板单采程序制备。不同制备方法可能会影响血小板产品中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(DAMPs)和补体激活产物,而这些与不良反应(ARs)相关。
材料与方法:本研究旨在对由不同方法制备的去白细胞血小板(PC)的血小板活化、核小体、线粒体 DNA(mtDNA)、血红素和补体活化情况进行比较。保存于血浆或血小板添加液(PAS-E)中的单供者机采血小板(单采PC)和保存于PAS-E 中的白膜混合浓缩血小板(BC-PC)由荷兰血库的一家区域中心制备。BC-PC来源于5名不同献血者,根据献血时间(上午与下午)进行分组。在制备完成后,立即从PC中采集样本并检测CD62P+血小板、核小体、mtDNA、血红素和补体活化产物。对单PC和BC-PC进行比较。
结果:与BC-PC相比,单采PC中CD62P+血小板水平更高。BC-PC中核小体和C4b/c的水平显著高于单采PC。此外,上午采集的BC-PC中弹性蛋白酶-α1-抗胰蛋白酶复合物(EA)水平高于单采 PC或下午采集的BC-PC,这表明中性粒细胞活化增强。
结论:与BC-PC相比,单采PC可以被更好的活化。BC-PC中核小体和EA的含量更高,这很可能是由于BC中存在中性粒细胞所致。此外,在BC-PC中还观察到更高水平的补体激活产物。
翻译:陈舒 浙江省血液中心
审核专家:王拥军
原文链接:Vox Sanguinis. 2025;1–8.